烟尘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463章 表现普遍人性,才会产生经典(2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人普遍被感动的点。

电影没有展现敌人有多么强大,更多的是展现,在战争的影响下,原来幸福的平民家庭,支离破碎。

不管在任何时候,看到天真无辜的小女孩被饿死,原本蓝天白云、恬静祥和变成了饿殍遍野、满目疮痍,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你看,这样的悲剧立意才是关键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惹来争议的原因所在。

因为这些东西,的确能无差别地让人感动,让人不忍,可是又因为这部电影拍摄的国家,是曾经的施害国,所以观众才会割裂。

一部分人认为,作为侵略别国的一方,他们罔顾了历史的事实,而另外一部分人又认为,这和无辜的孩子们无关,他们也是受害者。

所以,李易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觉得,这种争议的来源,是在于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岛国人,而我们在那场战争之中,才是受害者。立场决定了我们的观感。

因为那会让我们觉得不真实。

明明是施害者,却反过来把自己变成受害者。

那么我们呢?

所以,如果换一下背景,那么这种争议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我们不曾去伤害过别人,我们是纯粹的受害者!

《萤火虫之墓》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这部电影确实没有交代二战的缘由和是非,这可以说也是争议的关键点所在!电影有它的取材和视角,它仅仅讲述一个小小的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表现人性,这完全没有问题。它不是纪录片,更不是科教片,它丝毫没有义务把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在90分钟内讲清楚讲完整,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能做到。

当然,如果对方交代了二战的缘由和是非的话,或许可能就拍不出来那样的感觉了。

但是反过来,站在《萤火虫之墓》的角度上来说,人家本来就不是拍给我们看的,那么从这一点来说,这片子不正是反应了军国主义对自己国家带来的伤害吗?

当然,李易其实也觉得,电影最大的亮点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或者所作为切入点,但是电影本身其实问题也很大。

最大泪点妹妹的死来说,很难让人不觉得是男主不作为和任性更多害死了妹妹!

电影里面的妹妹是很可怜,但是男主角的少爷脾气也很容易让人恨的牙痒痒的,寄人篱下吃饭连碗都不知道洗,可以勉强理解14岁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在战乱中完全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和妹妹,但是连碗都不会洗脾气还很大,到了妹妹生病了都不愿意回头,与其说男主可怜,不如说看到这里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觉得男主可恶了。

李易来拍的话,肯定要进行大修大改。

至少,这真的不能用一个当时还太年少不懂事就能解释的了的。

言归正传。

李易其实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做。

一部电影复刻出来,相对来说要容易不少,可是要进行本土化改编,要对剧情进行很大程度的修整,这可和复刻一部电影的难度,完全是两码事。

当然,其实这部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煽情到极致”的催泪片,这正好是李易擅长的。

只不过,这种电影,真的适合用真人演员来拍吗?

电影里面的小女孩是饿死的,那种状态,如果是真人小孩子来拍的话,说实话,李易觉得很难拍出动画的效果来。

而且还有一点,如何规避那些尺度过大的,太过残酷的画面?

取舍之间,可以说让李易也很是为难。

首先,如果用动画来制作的话,那么要不要展现那些真实的残忍的画面?

尺度如何把控?

会不会影响到电影本身?

其次,如果用真人来拍摄的话,那么演员怎么选?

同时,一些那个时代的地方的习俗,等等,也都还需要大量的资料来填充。

所以,就算李易要拍这部电影,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这样的电影,不管是真人电影还是动画电影,都需要大量的前期筹备工作。

其实还有一点,很关键。

我们国内的很多导演,总是希望能拍出让“外国观众”认可的电影,想让他们承认这场战争我们所遭遇的苦难,以及敌人的残暴。

可是实际上,李易真的没有想过。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本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苦难,外人看了,顶多只能是出于人性来表达一点同情,所以在李易看来,这类的电影,真的没有必要苛求去让外国观众认可。

这样的电影,首先应该立场很坚定,那就是拍给我们自己看的。

让我们自己的观众,去重新感受那段历史,去明白,那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去明白,我们如今的日子有多来之不易。

而不是去寄希望于外人!

就算你拿奖了又如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