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49章 盖学堂(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分房分地之后,新知府又出台了细化政策,凡是招乌拉尔人去做工的,可得到一定的税银补贴。

在一些官营的店铺和产业上,也出现了许多优先招收乌拉尔人的岗位。

力求帮他们融入本地百姓的生活,从而带动他们的收入。

还将他们的收入水平与地方里正的年终考核相挂钩,以促进当地里正的帮扶积极性。

基本形成了官府带动、社会参与的帮扶格局。

然而本地居民和乌拉尔人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尽管可以在一些硬性条件上给予乌拉尔人一定帮扶,但由本地居民排外而导致的不良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且新知府上任后,发现营州的教育非常落后,和江南一些文豪辈出的地方相比,简直没眼看。

一方面是因为营州条件过于艰苦,没有办学的财政基础。

另一方面,整个营州就找不出几个愿意去乡下教书的夫子出来。

在帮扶政策出台之初,新知府就详细考虑过乌拉尔人的住房、教育、就医等问题。

新政刚出台时,说的是会盖专门的学堂,并只招收乌拉尔籍的学生。

不过针对目前乌拉尔人难以融入本地和营州办学条件差的现状,他又改变了想法。

直接以地域为单位,每个片区新建一所学堂,周围村落中,只要有适龄的儿童,都可以送去学堂读书。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乌拉尔人和本地居民的上学问题,还能培养一下下一辈之间的同窗之情。

既然这一辈的隔阂短时间内难以消除,那么就从长远打算,从下一辈开始互相融入。

不得不说,这个知府真是个目光长远之人。

不过新建学堂和请先生的钱,完全由官府来出也不现实,营州素来贫苦,银库里面并无多少余钱。

新知府趁着乌拉尔人落籍的契机,向朝廷申请了一笔办学经费,又号召辖区内的富户乡绅积极捐款,用来新建学堂。

各村的里正也被下达了任务。

要求各村的里正和村长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村民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尽量在村内解决一部分花销。

不想花太多钱的,用村里的老旧房子改造学堂也行,但安全条件必须达到官府的验收标准。

总之,资金方面,就是官府补贴一部分,各村自筹一部分。

可以说是将资源利用到了极致。

梁崇发现这位知府还蛮有意思的,他的很多做法,都非常具有现代政府管理思维,在这个时代并不多见。

不禁怀疑起,难道这个知府和她一样,也是个穿越人士。

吴正贤倾向于新建学堂,毕竟事关下一辈的读书问题,村里现有的空房子都比较老旧,还不如趁此机会新盖一间。

得知里正的来意,梁崇万分支持。

不过她还是问了一下村里几户人家的捐款金额,参照着平均值,捐了一百文出去。

尽管她很想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财不外露,单门独户一个人生活,还是不要太出风头的好。

至于那些实在拿不出钱的人家,新建学堂时,就要去帮忙建房、伐木、堆砖、砌墙,总之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不过大家都很乐意。

良禾村离营州城较远,没有学堂,孩子读书都要送到很远的村落或者城里去读。

大大的增加了读书的时间和成本。

农家本就贫苦,没有多余的钱财进行这方面的投入,因为成本过大,整个良禾村很少有人家把小孩送去读书。

营州官府经过充分调研,认为良禾村虽然偏远,但却处在附近八个村落的中心位置,到每个村落也就半个时辰至一个时辰的路程,将学堂建在这里最为合适。

建好后,包括大河村在内的几个村的人都会来这里读书。

村里的学堂其实只做识字之用,若是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去营州城里专门的书院念书,里正家的小儿子便是如此。

大业朝的学堂的作用,相当于梁崇上辈子的小学。

大业朝规定,六到十五岁的孩子,都在入学的年龄范围之内,再小的和再大一点的,就不怎么收了。

不过收不收,更多还是看夫子的意思。

紧接着,营州官府又发布公告,广纳社会贤才。

只要是符合资质的、愿意去村里当夫子的,每个月给予五百文钱的补助,连发三年。

这个时代的夫子不像后世的老师一样,工资是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的。

大业朝的学堂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开在乡下的学堂多为私营,到官府备案后,便可开学。

学生若是想要去念书,只要通过了夫子的考核,并交一些束脩就行。

私营学堂的夫子其实也相当于学堂的老板,日常的收入来自于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