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3章 东海商行(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接下来的几天,三人分头忙得几乎脚不沾地。

张岳跟着太史公以外甥的名义,在黄县拜访了东莱郡太守和县令,这两位都是本地的父母官,想在本地开店首先要拜码头,这样的规矩有点古今通用的意思。

太守姓蔡名卌字伯起,是个文士模样的中年人。张岳准备的是一面仿古梳妆镜和一对人造珍珠手串,还有精盐和白糖各五斤。

东莱郡是个偏远之地,蔡太守虽是主政一方,但吃穿用度方面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哪抵得过现代的糖衣炮弹。当下就和张岳成了忘年交,并要求张岳称呼自己的字,这让张岳一度想要买点伟哥送他。

而县令则是太史慈领着去的,这县令叫刘政,是太史慈的好友。

这个人本是在辽东避难的名士,因为得罪了辽东公孙度要丢小命,幸好有名士邴原说情,又拜托同乡太史慈给送回了青州,这才捡回来了一条小命。

张岳给他的是一套玻璃小酒杯,同样也是白糖精盐各五斤,刘政对太史家这个外甥也是相当满意。

因为要和这些士人打交道,张岳也只好给自己取了个字——“扎辉”。

“是兄弟,就来穿越砍我吧!”

店铺找在靠城门旁边的一处小院,原本不大的院子还搞了两进,委实有些局促。好在有一个后院可以当仓库用,前院张岳命人打扫了一番,直接在前院的游廊处支起了木棚,木棚下是长案,上面摆着的商品主要是盐、火柴和糖。

主打的精盐和白糖自然是要唱重头戏的,张岳亲手把刘川特地进货的散装盐和糖分成大概半斤装的小纸包。一包精盐定价30钱约等于一斗(约4斤)黍米,一包白糖定价200钱约等于七斗(约35斤)黍米。

这个价格的盐还算亲民,比本地盐要贵出一倍,但现代盐的口感自然不是发苦发涩的古代盐能够相提并论的。

然而白糖的价格委实有些奢侈了,不过张岳也不在乎。因为盐好歹属于民生用品,而这个年代的白糖则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被称为石蜜,只有靠印度商人才能随机流通过来一点。这个时代的糖只有麦芽糖和蜂蜜,口感比白糖要差,而且也是大户人家才用得起的奢侈品。

而火柴是刘川在酒店用品批发市场进的,杂七杂八的包装,一盒约莫十根左右,卖20钱。

约莫准备了三四天的光景,张岳选了几个机灵的家丁稍作了培训,主要是介绍商品和销售规则,刘川又要了两个会记账的庄人,都承诺给他们50钱一天的酬劳。然后三人又整理了一下商品,名为东海商行的店铺便在东莱郡盛大地开业了。

这个年代还没有火药,张岳为了营造气氛,特地请来了本地有名的吹鼓手乐队,按结婚的礼数安排了乐曲演奏。

又买了一副红布裁成了横幅装,请县令刘政给写上了“东海商行开业大吉”八个篆体字,为此付出了一斤糖的润笔费。

在相对闭塞的东莱郡,一家闻所未闻的商行开业,自然也就成为了黄县街头巷尾各色百姓的关注焦点。

而东海商行初具现代气息的的门市部,自然也让东莱的百姓们目不暇接。

张岳扩大了院门,除了游廊下的长案摆着盐、糖、火柴之外,他还找太史庄的木匠做了几个简易的展示柜立在后面,那些镜子、发光发亮的玻璃和塑料制品,足够吸引在场所有人的目光。

好在太史慈请刘县令派了几个穿官衣官帽的公人持刀站在一方,他自己则手持环首刀,腰跨弓箭,背插双戟,微风凛凛带着十多个庄丁站在两旁,算是把一些打着歪心思的人唬得不敢乱动。

“原来看热闹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民间习俗啊。”

刘川端坐在一旁的案上,手里拿着现代带来的账本,严阵以待。

见到人聚集得越来越多,张岳示意乐队暂停演奏,自己纵身跳到了事先准备的椅子上,拿出一支树皮制成的大喇叭放在了嘴边。

“各位乡亲父老!老少爷儿们!欢迎你们来到东海商行!”

“欢迎光临!!”

太史慈领着众家丁一起拍手大吼,把围观的百姓吓了一跟头,连边上散步的鸡都飞了起来。

“我东海商行是一家经营各类南北货物的综合商行!专注于服务大汉士人和百姓的生活,为大家提供各类优质的生活必需品。”

“为答谢东莱父老对我商行的支持与厚爱,我商行本月都将举行开业大酬宾活动!凡在我商行购物一次满300钱以上的,将获得奖券会参加我商行的抽奖活动,每日将在未时进行抽奖,有机会赢取免费奖品!”

“凡一次购买商品5000钱以上的顾客,我商行将奉送精美礼品一份!”

“另外我们每天巳时和未时都将对女士和童子赠送免费糖食小礼品!先到先得!发完为止!”

“凡是以黍米交易的客户,将获得九折优惠!详情请咨询柜台售货员!”

“再次感谢大家!祝各位乡亲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