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401章 理性和偏见的较量(1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十二怒汉》正式全国上映,其实最初的时候,李易对内地这边的市场并没有用太大的把握。

别看点映的时候,好像好评如潮的样子,可是记忆之中《十二公民》同样的在上映前的点映也是好评如潮。

可是结果呢?

还不是折戟沉沙。

但是结果却大大出乎了李易的预料,也许是因为这段时间,这个话题正好被炒热,所以哪怕内地并不是陪审团制度,可是大家似乎并不陌生的样子。

毕竟,港岛的确是陪审团制度。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益于港岛港片对内地观众的影响,所以让大家其实对这种制度虽然并不是说那么的清楚,但是却也不算陌生。

所以,《十二怒汉》虽然并没有大爆,但是票房却也足够让人眼红了,而同样的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渐渐地随着电影的扩大放映而开始剧增。

有意思的是,《十二怒汉》在内地被讨论最多的,并不是陪审团制度,或者皿煮啊之类的,反而是“偏见!”

《电影周刊》的周清泉就专门针对“偏见”和“理性”写了一片长评。

个人是极厌恶被贴标签的,我的其他特点都被抹杀,只剩下几个被定义的标签,那我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断被别人贴标签吗?所做的努力只是为了改变别人对我的看法吗?没人会同意,但在现实当中我们却是无时不刻地被偏见所驱使,所蒙蔽,逐渐失去了人性与自我,只剩下别人给的标签和定义。

是了,一定是最后这个原因,不然他如何能说出“无罪”这个词?这个于他来说难以启齿的、意味着他又一次战败的词?

他应该也想起了儿子和过往,他觉着自己是否也该和他们握手言和了……

那些对别人的生活指手划脚,好似不按他们的意愿去活就会撇嘴翻白眼的人;

这些人和电影里那位暴怒的父亲有何区别?只不过是换了战场,换了战斗的对象而已。

只有那个人,那个站在窗边,望着窗外的建筑,抽着烟,沉默思考的人,给这燥热密闭的环境带来一丝清凉,为剧情的反转带来一丝转机,也为那个可怜的男孩带来一线希望。

“我差点就睡着了。”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何不是处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偏见,何不是处处游荡着满身戾气、满心愤恨的人。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

刚开始十二位陪审员在房间内的主流想法是:那个男孩一看就是凶手,物证人证确凿,还有什么可谈的,实在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还不如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估计观看这部电影的大家也是这么想的吧。

两个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讨论激烈的展开吹响了号角。

“律师们说的话让我很火大,凶手是谁真的太明显了。”

“《十二怒汉》被讨论的东西很多,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从这部片子里面看到的,处处都存在的“偏见”!

而事实上,整部影片,整个陪审团讨论的过程,在我个人看来,其实是一场理性和偏见的较量。

他不在意那个男孩是否真的有罪,也没有耐心去探讨他是否有罪,只想尽快给他定罪,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获得心灵的抚慰和解脱。

“如果他们错了呢?他们只是人,人难免会犯错。”

如今有太多太多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孩子们带给父母们失望乃至于绝望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偏见已经是刻在了灵魂之上!

“我知道那孩子只有十八岁,但他还是得付出代价。“

那些在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中,对孩子毫不理解,恶言相向,互相伤害的父母;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得吃点苦头,才不敢惹麻烦。“

他仿佛看透了那些笃定有罪的人的内心世界,里面包裹着各种各样的偏见,而这些积久的偏见需要他来矫正,这些脆弱狂躁的情绪需要他来疏导。

他也丝毫没有改变他的想法。

他的微笑透着怜悯,他的反驳带着理性。

而我们的8号先生,依然耐心地和所有人周旋,一针见血反驳他们自我难察的偏见。

如果说前面的镜头让我们不至于对“孩子“这两个字敏感,那这里的镜头已很能说明他的偏见:只是因为那是个十八岁的孩子,那是个被认为危险的孩子,那是个被指控杀了父亲的孩子。

尽管他被几乎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冷静。

礼貌儒雅的微笑,不急不徐的解释,体现出他的冷静、良善和耐心。

其实我们自身何尝不是如此?

这不就是偏见的结果嘛,看到有人倒在车前,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车撞了人,然后就开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开始批判对方,他们真的够格吗?我们对升学也经常存在着偏见,以前早上坐公交车上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