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 51 章(1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楚亭月吩咐陈行盯住王苁的安全,结果第二天一早,就得到反馈——王苁差点死在狱中。

因为交接失误,王苁没有被安排在单独的牢房。深夜,监房中发生了一点“小摩擦”,陈行赶到的时候,这位贵公子已经被掐得翻白眼了。

事后审问,是抢劫未遂造成的斗殴。

端看王苁那一身富贵公子的打扮,这个说法很靠谱。

可作为在余杭和他有些接触的楚亭月,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

王苁从来不是不谙世事的大少爷,在余杭沈家,他已经体现出自己精于世故、长袖善舞的性格特征。

这样一个人,真遇到监中那些人垂涎钱物,直接就会拿出来分了,还会吹一下自己的外公乃是当地名流,将来送吃的喝的都短不了他们。

保不准一个晚上下来,那些人已经一口一个王公子喊着了。

陈行把人救下来,放到最靠近差役值班位置的监房中,当然是单独关押,又安排了明暗两路人盯着,忙了整整一个晚上。

遂昌没有县令,哪怕有一堆外来官员,按照律令都没有资格直接过问县里的公务。

正常来说,王公子就得一直关在监狱里,直到新知县上任,或者处州府派来代理人员。

不过王苁是个有福气的人,遂昌这时候的事情稍微有一点不一样,因为这群外来人里有一个具有“断全省刑狱”权力的人——路英。

成祖皇帝建立按察司,赋予提点刑狱和监督官员两个责任。

前者类似宋代的提点刑狱司,所辖之地发生的案件,无论大小都可以直接插手,刑狱一事上,按察司有超过地方官府的权限。

鉴于前任按察使“只看重大案卷”的习惯,路英也不敢太招上司同僚的厌,对遂昌积累的案件只能视而不见。

现在,一来,王苁这件事是新案,而且涉案双方都是地方上的头面人物,拖延下去搞不好会闹到皇帝面前去。

二来,按察使换了新人,路英总算可以放开手脚。

当天一早,路英开堂问案。

过堂经过没有对外开放,只喊来了双方当事人——卢煌和冯素。

外加一干证人——和王苁喝酒的商人,下榻客栈的掌柜伙计……

这也是按察司的特权,提点刑狱但又不是完全替代地方官,在问案上反而多了不少灵活性。

楚亭月没有去听审,稍微休息了半天,等王实回来汇报。

路英的审案一不动刑,二不恐吓,大量的时间都在询问和听取口供上。

经过一个晚上,王苁已经完全恢复了平静,理智彻底上线,公堂上回答的井井有条,从容不迫,倒是显示出他真没白读圣贤书。

面对指责,王苁坚持两点。

第一,他和刘娘子从未见过面,就算他酒后失德,也不会随便拉一个良家妇女就上吧。

第二,这位官家娘子为何单身一人出现在客栈,这才是更值得玩味的事情。

两点都切中核心,尤其是后者,这也正是楚亭月看到此案时的第一反应。

刘娘子死时只着中衣,在捕快们看来,这就是两人有奸情的证据——哦,这是冯老爷的夫人,玄青真人和兰仙姑认证的“准仙姑”,那就是王苁□□。

可楚亭月初步勘察现场,第一个疑问就是“外衣呢?她的钗环首饰呢?”

一个贵家夫人,别管干什么,她可能避开从人,可真的会一点银钱都不带,一个随身晓荷包都没有?

这些东西都去了哪里?

在理智点的人看来,这些问题都很明白重要,但在实际问案上,八成会被忽略。

你要问对方的衣物财宝呢?

捕头会直接说,肯定是被拿走了呗,劫色劫财,罪加一等。那王苁不是有从人么,把他们也抓起来审问,东西肯定是他们转移的!

要问为什么杀了人不跑不藏匿尸体,让尸体躺身边继续呼呼大睡?第二天还能大喊大叫引来众人?

醉了呗,你还指望醉了的人怎么井井有条的行事?

为什么大喊大叫?贼喊捉贼,这种小手段我们看多了,别指望骗过差爷。

别说这些捕快,若是没遇到路英,等他们带着王苁和这堆证据上了堂,大明朝十个知县里起码有六个也这么个判法。

招不招?

什么?喊冤枉?

什么法外狂徒,给我打,重重得打,打到承认为止。

大明朝地方上就这么个断案水平,索性大部分案件也的确非常简单,凭第一直觉抓得人基本对。哪怕不对,相关人员抓一堆,一顿打也就能凑出真相。

至于地方刑狱为什么能那么扯,道理也很简单——捕快们能读过什么书,有多大见识?

皂吏本是贱业,但凡有点其他门路都不会吃这口饭,官府捕快们里多半是文盲,办案全凭直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